1. 春季期间消费数据、北上资金持续大额流入、全面注册制征求意见稿等新闻在卖方的鼓噪下,均一度成为市场认为全面牛市启动的标志,后市场解读为“利多阶段性兑现”。本周1月信贷等金融数据又再度被解读为“大放水”与全面牛市启动的标志,那么这一次会与此前不同吗?

2. 回顾18年以来的历史,与市场普遍认知的天量金融数据,意味着国家大放水与股市大行情启动,投资与经济增速亦将在后续半年至一年的反转向上的固有认知相比,可以发现:每次金融数据天量(社融、M2同比),特别是新增信贷数据,几乎完美对应了指数的阶段性高点,如:19年3月底,21年2月底,22年6月底等,更多的呈现“兑现信号”而非“启动信号”,事后的投资与经济的表现亦证明市场的演绎有正确性。

造成这种认知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与18年之前相比,进入新时代,政府、国企取代民企、地产、外资成为最重要的投资与融资需求。这使得传统市场经济内生驱动的信贷、信心与实物投资螺旋向上的“持续性”机制发生改变。同时,由于新时代下,政府财政资源变得越来越宝贵,金融数据的高峰往往是在年度总额不变之下,通过“腾挪”“提前发力”获得。故天量金融数据出现之后,往往后续几个月环比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以实现全年平衡。这或许是“兑现效应”占主导的最根本因素。

3. 本次天量金融数据后续持续性如何?管理层的认知和取向至为关键。本次数据中居民购房相关的中长期贷款弱势和存款持续高增,反应了内生需求依然弱化,企业贷款的高增亦于企业债券大幅减少等相关,故投资端内生修复未来依然将呈现较曲折的过程。比起数据本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上周重要文章直接反应了管理层对当前经济和后续政策的看法,我们认为,这才是真正重要的前瞻指标:周三经济日报头版头条评论员文章《谨防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周五人民日报整版文章《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2.8人民日报理论版文章《夯实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等,均表明当前管理层对于经济的信心和对于大刺激的定力。故预计本次天量金融数据后续变化亦会与此前规律一致。

4. 下周市场大概率继续调整,就结构而言,外资重仓的消费短期压力比较大,继续关注低位科技股。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