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分化背后的机构行为因素

●核心观点

近期债市定价出现“分化”,除基本面解释外,机构行为是背后的关键,大行低价放贷导致信用债供给减少,中小行业绩压力转到金融市场部,叠加理财规模企稳、混合估值产品建仓需求。而信贷高增下同业融出减少,引发资金和存单提价,提防季末资金面。行为过于一致,叠加与基本面相悖,可能孕育中期风险。操作上,久期策略继续防守反击,中短端高等级信用债和二永债、主流城投的短端还是重点,存单开始显露配置价值,规避弱资质、长久期城投。转债仍是个券机会,重视两会政策和产业逻辑。

●近期长端利率逢利空不调整的几点“常规解读”

第一、市场对经济修复空间普遍没有太高期待。短期高频数据表现较强,导致政策存在退出的可能性。第二、资金面以及信贷社融等都未产生大的预期差。一方面IRS利率去年底就已经回到2022年初水平,反映出投资者对资金面预期已经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投资者对年初信贷开门红也有一定心理准备,且1月信贷增长更多是“量升价跌”,并不能反映实际融资需求。第三、近期地缘问题对市场风险偏好也形成压制,股指短期遇阻,对债市资金也难实际分流。

●我们更倾向于从投资者行为加以理解

本轮信贷表现是量升价跌,主要源于银行有很强的扩表压力。实际中我们看到:链条一:大行低价放贷抢占份额,信用债融资被低息信贷大量替代,净供给减少。但贷款里或有“水份”存在,比如推测存在放贷资金转手买大额存单或理财的行为,并未进入实体。链条二:中小银行放贷困难,面对基建等项目,中小银行无法与大行竞争,金融市场部业绩压力因而增大,部分银行加大对利率债和当地城投等高收益资产的配置力度。链条三:大行信贷实现了高增速,流动性因此被大量消耗,同业投放的规模减少,叠加货币政策预计中性回归等因素,资金利率中枢抬升、波动加大。

●沿着三大链条理解近期债市的分化

1、信贷量升价跌意味着债市供给减少,而中小银行配债需求反而被迫提升,据我们推测信贷“空转”的部分资金也通过理财变成了配债资金,引发了债市的供求失衡。2、为何近期债市定价“混乱”?信用抢手的背后是供求失衡。长端利率平淡,基本面不支持走强,但中小银行和保险的配置压力也导致难下跌。存单低迷和资金面预期回归中性有关,也源于银行在信贷扩张过程中,资金消耗增加。此外季末拉存款或再现,同业负债也成为扩表和补充流动性的工具,银行资本管理板块对存单定价等也有影响。3、资产端优质资产稀缺,而负债端成本不减反增,这是中小银行面临的“难题”。

●往后看,债市会如何破局?

行为的一致性且与基本面相悖孕育中期风险,决定趋势的还是基本面。长端利率向上突破可能来自几大触发剂:一是信贷转为量价齐升,二是地产出现实质性修复,三是理财赎回反馈出现。超预期下行的触发剂主要在于地缘问题、海外衰退导致外需失速下行、以及政策较快退出等。时点上,三月份到年中时点仍容易出现不利变化。目前短端信用利差处于2015年以来历史25%分位附近,利差保护不算高。与存单利差回归至去年“资产荒”水平,指向短债性价比一般。存单定价的锚依然是MLF,我们认为当前2.75%左右的存单已经开始有配置价值。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收紧超预期,地缘政治风险超预期。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