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银行倒闭是否意味着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
- 历史上,美联储加息周期往往以金融危机收场,危机要么发生在美国本土,要么在美国以外。
- 此次美联储40年来最激进的紧缩,市场看似毫发无损,甚至开始抢跑经济“不着陆”。
- 然而,美国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SVB)倒闭事件,或预警了货币紧缩触发的金融稳定风险。
全球紧缩导致资产价格大幅缩水。去年,全球有超过90家央行累计加息3000个基点以上。到去年底,全球负收益率债券规模骤降至2710亿美元,两年前峰值曾经高达18.4万亿美元。由负利率、零利率,进入到越来越高的正利率时代,绝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而涉及财富再分配。去年,全球股债“双杀”,市值缩水45万亿美元。各大政府机构和商业机构均遭受巨大账面损失。
硅谷银行只是冰山一角。今年2月底美国前财长萨默斯表示,人们对当前美国经济的强劲表现可能有点过度解读了,一两个季度后可能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状况。他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威利狼”——故事中,这个美国卡通形象向悬崖跑去,跑着跑着,突然一脚踏空。硅谷银行是美国史上倒闭的第二大银行。硅谷银行事件加剧了人们对美联储加息阻碍银行筹集资金的担忧,带动整个银行板块和大盘一起下挫。这次主要央行超级紧缩,全球财富缩水是客观现实,只是还没有看到有大的机构出事。
硅谷银行倒闭或许打开了这个“潘多拉盒子”。
货币紧缩之路将会更加颠簸。3月7日,鲍威尔在国会听证会上再度“鹰歌嘹亮”。 如果未来联邦基金利率调得更快、终点利率更高、紧缩时间越长,则意味着金融市场的重新定价仍未完成,那么因底层资产价格暴跌引发的类似硅谷银行事件还会层出不穷。这不仅仅是美联储的烦恼,其他行进在紧缩路上或者即将紧缩的央行也面临类似的困境。未来主要央行的货币紧缩不仅要在通胀与增长(就业)之间仔细权衡,还要考虑金融稳定的因素,决策难度进一步加大。最差的情形是,金融体系动荡,而通胀高企,令央行顾此失彼。对于十多年大放水之后的货币反噬风险,我们需保持密切关注,未雨绸缪。
2. “三稳”工作中稳就业仍被重点强调
近年来就业弹性不断增加。前些年国内兴起“保六”之争时,就有人提出,保持6%以上的经济增速是我国实现每年新增1200万就业所必需的增长底线。但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同样1个百分点对应的经济总量不同,创造的就业机会也不尽相同。当然,在经济增速下行情况下,就业弹性增加有可能以牺牲劳动效率为代价,这将影响就业质量。经济回升是稳就业的重要保证。过去三年,就业连续被置于“六稳”“六保”之首。就业问题被反复强调,甚至在2021年初经济开局良好、稳增长压力较小时仍被强调,反过来也说明稳就业工作依然十分繁重。防疫政策及监管政策优化,将有助于消除对相关行业特别是接触性、聚集性服务业发展的束缚,增加就业机会。
同时,尽管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值为5%左右,但这并非预测值,大概率今年实际经济增速将超过5%。经济运行的整体好转,有助于增强经济增长创造就业的能力
稳就业是稳增长的重要质量指标。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主要预期目标中,尽管将经济增速目标压得较低,却将新增就业目标提得更高,这其实进一步压实了部门和地方的责任,即今年要实现的是有就业的经济增长,而不是无就业的经济反弹。这也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3. 人民币汇率回调,“结汇潮”姗姗来迟——2月外汇市场分析报告
2月份,人民币汇率出现回调,触发市场结汇需求,证券投资跨境资金流动指标经历了上月大幅净流入之后均有所修复。2月份,人民币汇率跟随美元回调,中间价累计贬值2.8%,显示2022年11月初以来“强预期、弱现实”下的人民币汇率反弹暂告一段落。受前期升值影响,汇率对出口企业财务状况影响持续。当月,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与上月持平,参考BIS和SDR货币篮子的汇率指数转跌。
2月份,远期结汇需求大幅增加,带动银行结售汇总顺差从上月80亿美元增至214亿美元。境内外汇市场价跌量升,或反映人民币贬值触发市场结汇需求。当月,收汇结汇率环比升幅明显,显示春节过后“结汇潮”不期而至,“低买高卖”的汇率杠杆调节作用正常发挥。
2月份,证券投资涉外收付款和结售汇差额双双逆转,资本外流情况较上年同期有所加剧,货物贸易继续发挥稳定跨境资金流动的基本盘作用。当月,股票通项下资金延续上年11月份以来的净流入态势,但净流入规模降至19亿元。2月份,境内本外币利差倒挂程度基本与上月持平,银行代客远期购汇签约仅小幅增加,而远期结汇签约增幅较大,或反映了相关市场主体倾向于看多人民币汇率,增加远期结汇签约以防范人民币升值风险。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