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充电桩

充电桩板块上涨速评-关注行业beta机会

大家好,今日A股充电桩板块大涨,我们重申充电桩行业beta机会,点评如下: 政策端:欧美政策逐步发力,22年以来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发布了对充电桩建设的补贴计划,美国拜登政府也计划投资75亿美元用于建设全美充电网络,其中50亿元投向公用事业侧、主要是高速公路,25亿美元投向社区和偏远地区充电桩建设,同时IRA也给予了投资方相应的税收抵免。我们认为,美国上述75亿美元补贴政策虽有申请限制、但其主要针对高速公路和部分偏远地区场景,对于其他场景的公桩和私桩建设影响有限;欧洲净零工业法案仍待落地,且中国供应远未达到65%比例,我们认为目前看对于中国企业出海影响较小;整体看,在全球政策刺激下,供给侧充电桩建设有望提速。 需求端:当前欧美公共车桩比较高,2022年美国达到25.1,2021年欧洲各国基本超过10。随着欧美新能源车保有量不断提升、充电需求增加,叠加政策补贴激励,借鉴中国情况,我们认为海外市场供需两侧共振、有望迎放量机遇。此外,新能源车保有量增加还会要求充电效率提升,我们认为海外市场会与中国保持一致、公共桩中快充占比逐步提升。 市场空间:我们认为仅使用车桩比预测数据来计算公共桩增量需求的方式失之客观。因此,我们主要基于出行数据和充电桩功率改变的角度来测算公桩需求,加上私桩增量,我们算得到全球充电桩设备空间有望2025年或接近千亿元,2022-2025年复合增长率超30%。 投资逻辑: 主线一:把握充电桩建设提速、带来设备厂商利润弹性释放,主要关注出海机会,空间大、盈利好、渠道和认证壁垒较高,推荐:盛弘股份(还有北美工商业储能逻辑、未覆盖)、道通科技(汽车组覆盖)、炬华科技(未覆盖),已经有订单、先发优势显著,有望率先受益海外需求起量;以及格局和壁垒较好的模块环节,推荐:通合科技(未覆盖)、欧陆通(未覆盖)。 主线二:把握国内运营商盈利拐点、资产有望价值重估。今年以来疫情对于出行影响基本消除、终端充电需求大幅提升,并且随运营商扩张速度边际收敛,充电量提升对利润的弹性有望逐步释放,主要推荐:特锐德(充电运营龙头)、万马股份(还有高分子材料国产化逻辑)。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Tritium:美国直流充电桩龙头,短期扰动不改向上空间

事件:公司发布半年报,2022H2营收0.73亿美元,同环比+27.5%/+152.0%,净亏损0.56亿美元,同环比-17.4%/-5.3%,毛利率-9.7%,同环比-15.9pct/+3.7pct。其中充电桩业务实现收入0.68亿美元,同比+24.9%。 #新工厂爬坡拉高运营成本,长期向好趋势不变。 2022H2公司一体式充电桩与分体式充电桩销量分别为2043台/196台,同比分别+47.7%/51.9%。公司费用控制情况得到改善,SG&A费用同比-22.2%。公司毛利表现较2021H2有所下滑,一方面由于其在美国田纳西州工厂于2022Q3逐步投产,初始运营成本较高,叠加通胀影响下部分关键零部件及半导体成本相应拉升。随着公司田纳西州工厂产能全面释放,营业成本有望大幅下降,预计毛利由负转正,亏损实现进一步收窄。 #技术赋能行业领先,直流充电领域技术壁垒高筑。 公司为直流充电桩龙头企业,专注于直流快速充电技术改进与创新,通过自主研发的全液冷式充电技术及模块化技术实现了充电效率的优化与电池寿命的延长,产品性能优异,行业内竞争压力较小,公司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直流充电市场占有率均为第一。 #产能扩张叠加政策红利,公司将迈入发展快车道。 拜登政府近期发布关于全美电动汽车充电桩网络建设的新标准,要求所有接受美国《基础设施法案》补贴生产的电动车充电桩必须在美国本土建造。公司目前已在美国建成工厂,预计包括5条生产线,高峰期年产能将达到3万台,是行业内竞争者的三倍。 我们认为,公司业绩波动系短期扰动,仍有较大增长潜力,持续推荐!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充电桩企业近况更新-0308

——————————— 目前各充电桩企业就美国政策的应对方案基本确定,我们将具体应对措施以及Q1的近况更新如下: 【炬华科技】 1、近况:预计Q1整体业绩同比提升。销往美国的私桩正常出口,欧洲和美国的120KW的直流桩在正常认证过程中,预计Q2末认证通过。 2、美国应对: 1)目前:因为合作的品牌商本身就有工厂,拟把充电桩零部件在国内打包出口,到美国工厂直接组装。 2)到2024年7月后:公司将采用大部分零部件打包出口的方式。具体方法:据测算120KW桩在美国的材料成本在10万元以上,45%的非美国成本对应4.5万元的零部件空间,对应炬华目前七八成的120KW桩零部件成本,因此仍可以将大部分充电桩零部件打包出口给美国品牌商。 【盛弘股份】 1、预计充电桩Q1收入同比增长50%+(消化部分Q4的订单),目前收入90%+来自于国内。全年不考虑BP和壳牌,预计出口1亿+,目前已有海外优质客户20个左右。 2、美国市场开拓: 1)认证:模块去年12月拿到UL认证,今年6月预计拿到分体认证,可以去美国单独销售模块;2)市场开拓:3月后公司会到美国开拓市场,比对成本选择在美国建厂或找代工。 【道通科技】 1、近况:2022年全年充电桩收入接近9500万元,其中Q4约为4000-5000万元,预计Q1收入环比有望翻倍,目前产品以交流为主,直流桩持续起量。 2、美国策略应对:若进展顺利,预计2023年底在美建厂投产,24年起模块自供占比逐步提升。 【绿能慧充】 1、近况:预计Q1新增订单1亿+,收入预计环比略有提升,目前主要收入来自于国内。 2、海外策略:主要开拓欧洲和东南亚,依赖当地的运营商和渠道优势较强的经销商。 【欧陆通】 1、近况:预计充电模块2023年全年1亿+业绩,2024年翻倍以上增长。中长期期望做到10%以上市占率,苏州基地全部达产后,有20亿产值的产线。 2、海外策略:配合海外客户的要求。目前美国桩企的工厂也在海外,公司出口模块不受政策影响。(即使限制55%的原材料美国本土比例,从中国进口模块依旧可行,而且模块国内生产成本优势相较其他零部件更大,对控制成本最有利)。 【金冠股份】 现有情况:国内:公司90%以上产品是直流快充桩,客户以国家电网、两桶油中化这种大B端为主,包括一些地方的交投集团,地方的大的平台公司(河南和南京是优势区域),目前在手订单4亿+,2023年目标充电桩收入5亿+。 海外:预计Q2可以完成欧标认证,合作的客户是欧洲的能源运营商,预计2023年海外有望确认0.5亿+的收入。 总结: 依旧看好充电桩出海从0-1的机会,美国市场短期政策扰动不会从根本上限制国内出口美国,持续重点推荐。 ———————————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充电桩企业近况更新-0308

——————————— 目前各充电桩企业就美国政策的应对方案基本确定,我们将具体应对措施以及Q1的近况更新如下: 【炬华科技】 1、近况:预计Q1整体业绩同比提升。销往美国的私桩正常出口,欧洲和美国的120KW的直流桩在正常认证过程中,预计Q2末认证通过。 2、美国应对: 1)目前:因为合作的品牌商本身就有工厂,拟把充电桩零部件在国内打包出口,到美国工厂直接组装。 2)到2024年7月后:公司将采用大部分零部件打包出口的方式。具体方法:据测算120KW桩在美国的材料成本在10万元以上,45%的非美国成本对应4.5万元的零部件空间,对应炬华目前七八成的120KW桩零部件成本,因此仍可以将大部分充电桩零部件打包出口给美国品牌商。 【盛弘股份】 1、预计充电桩Q1收入同比增长50%+(消化部分Q4的订单),目前收入90%+来自于国内。全年不考虑BP和壳牌,预计出口1亿+,目前已有海外优质客户20个左右。 2、美国市场开拓: 1)认证:模块去年12月拿到UL认证,今年6月预计拿到分体认证,可以去美国单独销售模块;2)市场开拓:3月后公司会到美国开拓市场,比对成本选择在美国建厂或找代工。 【道通科技】 1、近况:2022年全年充电桩收入接近9500万元,其中Q4约为4000-5000万元,预计Q1收入环比有望翻倍,目前产品以交流为主,直流桩持续起量。 2、美国策略应对:若进展顺利,预计2023年底在美建厂投产,24年起模块自供占比逐步提升。 【绿能慧充】 1、近况:预计Q1新增订单1亿+,收入预计环比略有提升,目前主要收入来自于国内。 2、海外策略:主要开拓欧洲和东南亚,依赖当地的运营商和渠道优势较强的经销商。 【欧陆通】 1、近况:预计充电模块2023年全年1亿+业绩,2024年翻倍以上增长。中长期期望做到10%以上市占率,苏州基地全部达产后,有20亿产值的产线。 2、海外策略:配合海外客户的要求。目前美国桩企的工厂也在海外,公司出口模块不受政策影响。(即使限制55%的原材料美国本土比例,从中国进口模块依旧可行,而且模块国内生产成本优势相较其他零部件更大,对控制成本最有利)。 【金冠股份】 现有情况:国内:公司90%以上产品是直流快充桩,客户以国家电网、两桶油中化这种大B端为主,包括一些地方的交投集团,地方的大的平台公司(河南和南京是优势区域),目前在手订单4亿+,2023年目标充电桩收入5亿+。 海外:预计Q2可以完成欧标认证,合作的客户是欧洲的能源运营商,预计2023年海外有望确认0.5亿+的收入。 总结: 依旧看好充电桩出海从0-1的机会,美国市场短期政策扰动不会从根本上限制国内出口美国,持续重点推荐。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充电桩交流(2月15日)核心要点:

国产厂商出海欧洲市场: 1)CPO运营商:星星、EN+、道通(量不大)。 2)KA大客户:施耐德和星星近垄断式合作,ABB找上海联桩做代工,奔驰和宝马也会和国内厂商合作。 3)能源商:壳牌ABC供三个供应商,A供是深圳科华,B供是星星,C供是绿能慧充;BP目前只找了盛弘。 美国市场开拓难: 1)中国企业拿不到美国补贴:目前要拿到美国补贴即要求满足零部件本土化率30-40%、在美国建厂、美国当地劳工三个条件。 2)本土企业竞争力强:交流桩本土企业比国内厂商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直流桩对安装施工要求高,本土企业提供方案上具有明显优势。 3)认证门槛高且费用大:UL仅是基础认证,还需FCC认证,特别州还需再叠加州认证;且每个产品都有认证费和认证周期,独立认证费用在50-80万人民币。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充电桩跟踪】美国新政短空长多,仍然看好充电桩的出海逻辑#新能源

美国拜登政府2月15日发布充电器网络新标准,对想要获得两党基础设施法案资助的充电桩,#提出了生产地点上的限制,包括: 1)即日起,充电器最终组装在美国,充电器钢铁外壳的全生产流程在美国(包括从熔化到涂层); 2)2024年7月1日起,以采购成本计算,至少占比55%的组件要产自美国。 对此我们分析如下: #复盘为什么海外需求今年爆发? 本质上是充电桩增量增速和电车销量增速不匹配造成的充电痛点,但在当前时点主要是#政策上边际变化的大力推动。 根据美国IRA法案,此前2021年底到期的充电桩税收抵免重新生效,凡是2022年12月31日以后投入使用的: 【商用充电站】单个项目最高可获得30%税收抵免(需满足工资和学徒条件,否则6%),对应上限10w美元(此前3w);以单个充电站3-5个120kw直流来计算,约对应10-20w美元成本,6%对应0.6-1.2w美元税收优惠,30%对应3-6w美元税收优惠。 【个人家用充电桩】30%税收抵免,上限1k美元。以单个7kw私桩500美元计算,对应150美元税收优惠。 #因此高额的税收优惠较大幅度影响产品实际到手成本,是客户必定优先考虑的重点。 #限制政策影响如何? 【短期来看】限制政策对国内整桩企业出海会产生一定影响。 目前规划出口美国的整桩企业包括道通等,预计公司今年在没有政策限制情况下,充电桩业务美国收入有望达2-3亿元(占比充电桩业务整体收入约20%-30%),当下考虑到该政策要求充电桩最终组装在美国,则公司今年的出口或将受到影响。 【长期来看】市场空间大、利润高,赴美建厂/代工是最佳方案。 两党法案目标建造50万个充电桩,#美国市场空间巨大、且盈利能力强(较国内售价翻倍、毛利率高10-20pct,且税收优惠非常重要,不可能丢弃,#因此最佳解决方案仍是国内企业赴美建厂、实现本土化供应。 市场当前核心忧虑是把充电桩类比电池产业,建厂投资高、周期长、易受限,但实际充电桩是轻资产行业,#具备①产能扩张更快、投资金额更少、建设周期更短;②工控转型、自动化率高、产业转移容易。长期看,若能够实现美国建厂或代工,则受影响较小。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电新@】拜登政府关于美国本土生产充电桩政策对于充电桩板块的影响点评

1)时间上24年7月才会实现55%的国产化要求,有一个过渡期,内容上针对的是高速直流充电桩。目前整个板块,近期涨幅较好。 2)从宏观角度看,国内车桩比例偏低,桩相比较于车会有一个快速增长。出口方面,海外交流桩的光储充一体需求大,主要是欧洲另外是美国市场对于充电桩需求较好。此外,近两年经过洗牌,留存公司相较之前盈利能力看好。 3)从微观角度看,订单方面,目前看充电桩未来景气度高,市值较低上升空间大。目前龙头公司通合科技、道通科技、炬华科技、科士达、盛弘股份情绪上看较好。这次美国政策出现对情绪有一定影响,但是实质影响考虑不大。龙头公司综合考虑50亿向上,再向上200亿需要观察,300亿也有可能性。 4)中短期看好充电桩,目前情绪面较好,大方向上看子行业看好储能,包括大储及户储。电动车里看好电池环节【宁德时代】,组件【晶澳科技】。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充电桩板块将通过订单超预期与业绩超预期完成价值重估

充电桩板块的超额收益来自需求加速+盈利反转,美国政策固然带来部分长期空间的不确定性,但出海从0到1+中国需求超预期将在接下来几个月密集兑现(春节后国内央国企加大建设+海外迫切寻求低成本模块+三季度前欧洲石油公司招标),并且从一季度开始逐季度完成业绩反转并加速。充电桩作为2023主线中的主线,行情将贯穿全年。 点评: 此次新规本质是对IRA法案的再补充,主要影响面向美国本土的整桩销售企业,但仍存在多种规避措施。 对于模块企业:据我们调研,目前海外120kW直流桩面向经销商出厂价约7-10万(均价0.55-0.83元/W),直接面向美国终端客户价格约15-20万(均价1.25-1.67元/W),而满足海外要求的模块均价0.25-0.35元/W,模块在整桩制造成本占比约40%-45%,若按照直销方式计算成本占比约15%-20%,模块企业可以通过规模优势带来的低成本规避55%的充电设备成本要求。 对于整桩企业,新规对IRA补贴个人/住宅端30%的税收抵免(最高1000美元)和商业端6%税收抵免(最高10万美元)提出更严格条件(拿补贴的桩必须在美国生产,且自2024年7月开始,55%的充电设备成本需要来自美国零部件),目前整桩企业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①美国建厂或寻找代工厂,②国内桩企做好机柜,简单拆分后运送至美国,交由美国本土组装企业组装后卖给终端客户(但取决于政策松紧程度)来实现美国市场从0到1突破。 影响: 对于整桩企业: 【道通科技】22年充电桩销售额约9000万主要面向美国市场,23年目标10亿元,其中美国与欧洲市场各半,公司美国在建工厂预计于23年下半年投产投产,可有效规避政策限制。 【盛弘股份】22年充电桩以国内市场为主(国内3亿+收入海外约0.5亿元),海外市场主要开拓与BP、壳牌的合作,主要面向欧洲区域,23年预计收入7亿+收入(其中海外1亿元),若考虑BP、壳牌合作关系后有望更高。 【科士达】22年预计1.2亿收入主要来自于国内,海外市场规模仅500万,22年仍以国内市场为主,预计收入规模2亿+,目前年底前完成欧标认证24年开拓欧洲战略大客户。 【炬华科技】目前公司只涉及到高速公路的DC桩,有望在过渡期前实现交货,维持23年2.5-3亿元收入,30%毛利率预测,若加快力度集中交货有望更高。 对于模块企业可以通过规模优势避免55%制造成本限制: 【通合科技】22年充电模块收入预计3亿左右,海外占比较小,23年大概在6亿元左右,海外市场预计1亿元左右收入规模,目前公司海外主要开拓俄语区与东南亚地区,未来渠道仍以欧洲市场为主。 【优优绿能】全球模块龙头,大客户ABB(未上市前持股7.8%)、Daeyoung、BUCOMEC等为欧洲与东南亚客户,22年预计收入10亿+,23年销售目标22亿元,挑战目标25亿元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美国充电桩政策更新点评

内容:2023年2月16日,拜登政府发布最终版充电桩相关规定,其中要求:1)获得联邦资助的充电桩必须在美国建造,立即生效;2)所有钢/铁质充电器外壳的组装与制造必须在美国进行,立即生效;3)至少55%的充电桩成本需要来自美国零部件,2024年7月开始生效;同时特斯拉充电桩将向其他汽车型号开放充电服务; 1、立即生效的为充电桩钢/铁外壳生产和组装,获得补贴的充电桩整桩需在美国建造,对充电模块无生产制造要求,短期影响的主要是美国业务占比高的整桩出口企业,但国内充电桩企业可通过寻找代工或者在美国设立工厂来规避限制,长期影响有望降低。 2、2024年7月充电桩零部件55%成本要求生效,主要影响充电模块。而充电模块在国内充电桩成本占比在50%,考虑国内与美国人工及其他材料成本的差距,美国本土制造的非充电模块充电桩成本将比国内更高,此时从中国进口充电模块,最终在整桩中的成本占比有望低于55%;同时即使考虑未来55%限制比例继续上调,可考虑在美国建立合资公司解决,因此充电模块环节受影响相对较小。 3、国内充电桩市场受车桩比政策目标指引,欧美市场受充电桩激励政策影响,在新能源车销量爆发的背景下充电桩建设均有望提速。国内市场目前设备厂商竞争激烈,而运营商格局较稳定,随着充电桩保有量增长规模效应体现,运营商有望率先盈利改善,推荐运营商特锐德,绿能慧充等;而海外欧美市场由于单桩价值量更高但认证导入期长,先进入企业存在先发优势,推荐目前海外占比高的充电模块公司通合科技、英可瑞等,整桩公司盛弘股份、炬华科技、道通科技等。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美国充电桩补贴政策点评

1.背景:拜登承诺到30年美国建成50万个EV充电网络,目前已建成13万个,美国电动车市场需要充电网络的快速提升。由此政府拨付75亿美金进行支持。 2.条款: 1)全国沿用统一充电标准,特斯拉等充电网络向社会开放,消费者可以可靠、方便地为汽车充电,并且了解预先支付的费用; 2)标准立即要求在美国制造充电器的外壳。要求到 2024 年 7 月,充电器中所有零件成本的至少 55% 必须在美国制造。 3.解读: 条款1,利好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美国充电基础设施的便利可较好刺激电车的需求。随后林肯电气/西门子宣布投建一条新的快速充电器,而 Blink Charging宣布将扩建其在马里兰州的充电器制造厂,并计划在今年宣布另一家工厂。 条款2,由于整机组装需在美国,中国充电桩企业短期受影响,可通过美国地区建厂规避;充电模块短期影响不大,24年下半年开始需在美国地区建厂进行规避。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拜登政府充电桩补贴新规点评:国内桩企和零部件企业依然有望“逆流”而上

#拜登政府充电桩补贴新规重点内容梳理 1)联邦公路管理局启动的充电和加油基础设施计划(简称CFI)计划在未来5年投资25亿美金用于部署充换电设备。(前期拜登政府的两党基础设施法案提到投资75亿美元用于电动车充电设施领域)。2)桩企或者相关建设方想要拿到相关补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所有充电桩钢铁外壳或外壳的最终组装和所有制造过程都在美国进行 ②占总成本55%的零部件要在美国本土生产,过渡期24年7月之前不做该要求。 #对于充电桩支持美国制造早有相关预期 深度布局美国的桩企和资本市场或多或少有相关预期:1)首先两党基础设施法始终强调”支持美国生产“(出于刺激国内投资、就业和强化绿色能源供应链),前期新能源车和电池补贴条款针对中国就已经将其想法昭然若揭。2)实际上,美国交通部8月份已经发布了一个法案,提到#要求联邦资助的EV充电桩从2023年1月开始在美国建造且到2024年1月具有超过55%的国产元器件占比。 #催生国内桩企与海外客户新的合作模式 实体企业有一定预期,留有了一些后手,且方法总比困难多。 从桩本体角度来说:①国内企业美国建厂,直接将钢铁外壳和组装制造工序放在美国本土,eg此前道通科技就计划在美国建厂,最快预计24年前后建成。②在美国寻找合作伙伴代生产充电桩整桩,eg炬华科技在美国有合作伙伴,可以考虑通过国内生产模具运送至美国本土合作伙伴,收取模具费和知识产权咨询费形式收回。③就算纯粹找一家美国代工厂,也仅仅是损失一些毛利率而已,美国市场直流桩的毛利率高达50%-60%,扣除掉一定的代工费其实也比国内30%左右的模块-桩一体化模式高。 从零部件来说:①半成品零部件附加值高的生产流程在国内,美国工厂仅完成后道组装工序。②桩企采购价值量最高的充电桩模块(成本占比在40-45%,中国企业具备强成本竞争力,美国桩企出于自身利益优先选择),其他零部件从美国本土采购,其他零部件企业会有损失,但不大,电力电子属性的充电桩模块其实是价值增益最突出的零部件环节。③如未来政策进一步趋严,零部件企业全部实现在美代工,中国企业彻底做“设计”、“销售”、“服务”等高端生意。 #美国占比并不高,极端情况下影响不大 公用桩为例,美国公用充电桩目前占全球公用充电桩比例仅6%,21年全球新增公用桩美国占比也仅仅3%(美国新增占海外新增22.2%)。最悲观情况下如果一家专注做充电桩出口企业丢失美国这一市场,对其影响幅度可能也就在20-30%(刨除专注做美国市场的企业)。此外,对于还未开拓美国市场的相关桩企,通过以上方式的应对,美国依旧可以说是增量市场。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充电桩板块更新20230215

充电桩为何涨? 核心逻辑为出口,海外如美国处于国内2015年前阶段,为推动电动化同时给购车补贴及对充电桩建设的补贴,自然带来充电桩需求的爆发,国内桩企布局海外可享受量及盈利的弹性。短期看板块大涨核心在于市场对充电桩出口逻辑及赛道贝塔机会的分歧减少,并逐步形成了共识,这个阶段自然表现出板块的股价大涨。 如何看待“拜登关于充电桩55%成本需美国本土化生产” 一、预期内:美国22年9月落地第一期9亿美金的补贴时其实已经提到了60%核心部件不能来自供应链的提案,今天其实是方案的落地,且实际执行时间需24年7月才开始; 二、几家布局海外的桩企均提前考虑了应对策略: 1、道通计划在美建厂,预计24年初建成; 2、国内生产零部件,海外组装,增加海外生产部分的附加值。如把零部件做好后运到美国,当地生产,使得在美生产的附加值远高于高内生产的核心部件价值量,即可提升美国本土的价值量占比。这也是海外整桩售价更高的原因之一; 3、道通品牌是在美国注册并生产的公司,核心部件从国内进口,但在美国生产,因此本土生产的价值达到55%即可满足要求。 (规避的具体方式在前次给各位领导发的充电桩专家纪要20221123有详细说明) 投资建议: 短期拜登政策出台其实强化了充电桩出口的逻辑,几家海外真正有进展的桩企均可规避法案要求,且从出口端看,道通科技在产品认证及海外渠道布局端优势极大,持续推荐!另外继续看好炬华科技、永贵电器、沃尔核材!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美国充电桩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1、立即生效:所有补贴的充电器都要在美国生产,具体环节是外壳的生产和组装。——不是所有元器件都要在美国生产,可以出口元器件、模块等,比如通合科技出口模块不受影响。 2、2024年7月开始,成本的55%以上要在美国生产。——模块成本占比约4-5成,会面临一定压力,所以未来的解决方案应该是美国建厂,如道通预计美国工厂2023年10月投产,后面做美国市场的公司大概率会走美国建厂路径,美国政策目的是为复兴制造业。 3、特斯拉:2024年底开放7500个充电桩给其他电动车,至少包括3500个250kw的超充桩——目的是提高全美的充电桩利用率,共享网络,统一标准,提升效率。 市场影响:整体来看,所有的桩企对此政策均有预期和准备,在去年IRA法案对电池产业链的比例规定之后,已经推测出对充电桩的本土化比例将有规定。对出口到美国的模块、元器件的公司短期没有影响,2024年之后会有压力。短期看对出口到美国的整桩企业有影响,但因为充电桩组装相对轻资产,可以通过美国快速建厂解决。 美国仍是充电桩的大市场:去年的补贴法案——扩大税收抵免上限,从2023年开始将单个商业充电站的税收抵免限额从3万美元提升到10万美元,个人/住宅补贴仍为1000美金,补贴时间延长至2032年。75亿美金的补贴,50亿美金用于各州充电桩建设,75亿美金2022-26年每年补贴10亿美金,剩余25亿为可自由支配增款项,旨在农村和服务不足的社区等提供充电基础设施。由于美国汽车市场基数大于中国,长期充电桩市场空间预计不小于中国,因而中长期仍看好出海美国的桩企。 推荐短期影响较小的充电模块出海龙头-通合科技,美国即将有产能布局的道通科技,中长期受益美国增量、估值低的炬华科技,一体化出海较为成功的-盛弘科技、绿能慧充。 政策原文: FACT SHEET: Biden-Harris Administration Announces New Standards and Major Progress for a Made-in-America National Network of Electric Vehicle Chargers – The White…

【充电桩模块壁垒高于光伏逆变器及储能PCS】

1)充电模块频率100 kHz至300 kHZ 之间,光伏、储能模块频率20 kHz 左右。 光储逆变器拓扑结构95%近似,Boost升压再逆变;但充电桩需先整流再LLC再升压。 2)采用LLC升压是为了解决升压比较大的问题。一般光伏1500V系统,额定电压1200V,升压比为1.25,采用Boost 即可;但充电模块升压比接近2(类似于微逆),比如直流600V升压至1000V以上,如使用Boost电路,效率会降至70%左右,同时降低寿命、增加散热成本。 3)LLC技术难度高于Boost,其拓扑结构更复杂,对软硬件要求更高。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电新|快充深度】快充蓄势待发,海外充电桩建设加速正当时

大功率充电桩成发展方向,直流快充桩占比提升。以中国数据为例,私人充电桩占主导地位,22年10月公共充电桩中直流快充充电桩占比为35.7%,占比有所提升。随着高压高倍率车型渗透率逐渐提升,充电桩逐渐向大功率方向演进,充电模块从20kw向20kw、30kw、40kw多元化规格发展,大功率充电桩+液冷有望成为未来充电桩的发展趋势。 国内车桩比逐年降低,高压快充趋势显现。我国充电桩行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进入高速发展期,叠加政策和需求催化,新能源充电桩建设有望提速,2021年整体车桩比为2.56,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我们预计2025年有望降至2.2。从充电桩新增功率和国家电网招标来看,大功率充电桩占比逐渐提升,我们认为未来主要增量中160KW充电桩比例有望提升,未来大功率充电桩占比有望继续提升。而大功率充电桩对配电网有所影响,在此情形下,光储充或将成为大功率超充的落地方案。我们测算中国2021-2025年充电桩市场复合增速超过70%,2025年市场规模或将达到688亿元。 海外充电桩建设有望提速。欧洲市场方面,车桩比呈现上升趋势,2021公共充电桩车桩比年超过15,随着欧洲多国已经宣布禁售燃油车,欧洲新能源车渗透有望提升,或将催化欧洲充电桩建设;美国方面,美国整体新能源车渗透率较低,未来潜在增长空间较大,2021年车桩比超过17.5,高车桩比下充电桩市场空间较大。在政策+需求的催化下,海外建设有望提升,我们预计2022-2025年美国充电桩市场约为26/43/85/130亿元,复合增速超过70%;欧洲市场方面,我们预计2022-2025年欧洲充电桩市场约为43/67/93/127亿元,复合增速为43%。 投资建议:国内充电桩建设保持高增速,海外充电桩建设或将进入发力期,看好国内充电桩龙头企业出海,重点关注充电桩业务相关企业通合科技,盛弘股份、特锐德、金冠股份、科士达等。 风险因素:疫情导致产业链需求不及预期风险;技术路线变化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等。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万马股份:高分子材料量利齐升,充电桩业务减亏释放主业弹性

各位好,公司近日股价表现强劲,我们点评如下: 特高压料产能释放+涨价推动公司量利齐升,高分子材料业绩持续增长。 1)公司目前是行业内唯一一家在特高压料领域实现商业化量产的公司,杭州本部超高压一期2万吨产能已于22年投产,我们预计其中110kv超高压料出货超1万吨。超高压二期2万吨项目将于23年达产,将进一步支撑超高压料放量;同时受海外竞争对手产能瓶颈,超高压料有所涨价,量利齐升逻辑下具有高毛利特性的超高压料、屏蔽料等出货提升将持续带动公司高分子材料毛利率上行。 2)中长期来看,高压海缆料国产替代空间大,目前公司正处于客户验证周期,未来有望凭技术、成本、品牌等优势继续打开潜在市场。 国网投资维持高位,叠加产品结构优化带动电力电缆业务增长。 1)新基建和电网投资仍是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力点,根据国网规划,23年预计同比增加4%+至5200亿元投资额,配电网等需求增加将持续拉动公司电力电缆业绩。 2)公司产品结构优化,高盈利机器人线束产品(净利润率估计15%)切入库卡、ABB供应链,订单将于23年加速放量,带动公司电力电缆业务盈利中枢向上。 充电业务减亏,释放主业利润弹性。 22年我们预计充电桩亏损约1亿元,23年有望减亏,释放主业利润弹性。目前公司已实现全国主要城市充电站覆盖,运营效率逐步提升,公司2022年实现充电量4.25亿度,同比增长34.9%,截至12M22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为26,484根,同比增长34.9%。23年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增加,以及出行信心复苏有望驱动充电桩使用率提升,公司充电业务有望减亏。 我们预计公司23年净利润有望达6+亿,目前公司估值尚低,继续推荐!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充电桩闭门会-总结(1)

1、 总体来说,景气度被低估,大部分企业口径跟之前差不多(除了盛弘,今年6-7e充电桩收入没有考虑BP、壳牌,若这两家上半年完成导入,全年每家贡献1e收入)。 但从我们跟非上市沟通来看,景气度有些超预期,如某模块优质企业22H1实现收入3e,全年约超9e,今年目标翻倍。 2、 国内外共振阶段:模块国内市场空间22年约50e(考虑模块成本占比40%+毛利率20%,对应充电桩市场空间约150e),23-26年预计分别在100、200、300e,即行业增速为100%、100%、50%。而海外22年预计市场空间20-30e,增速更快。 而从上市公司沟通来看,态度上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有机会上修。 3、 供给:国内22年模块供不应求,23年大概率松动,如30kw产品单w售价从1.2毛预计下降到1.1左右;但海外处于加速替代+认证壁垒带来的供不应求,价格坚挺,海外从毛利率角度看,正常超国内20个点,有些产品特殊的会超30个点。 另一点,看当下华为对这块业务不那么上心,产业猜测是市场空间不足够有吸引力,这点对行业格局短期是个利好。 4、 竞争壁垒:非创新型产品,但迭代能力至关重要构建一定先发优势;而对海外市场,售后的竞争是未来的重点,不然容易造成“高毛利率、高费用率”的状况(海外的高毛利率有时候隐含的是一些额外服务)。 综上,看好这轮景气度持续性和高度,同时认为相关标的交流口径处于“朦胧美欲说还休”阶段,就像我们在22Q3末已经上修今年盛弘充电桩收入,而实业的反馈其实是滞后的(23Q1上修的),为eps上修提供了可能性。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充电桩闭门会-易事特要点-0214

——————————— 充电桩业务 1、整体规划:2022年H10.78亿收入,充电桩=1年前的储能,将迎来爆发期,易事特整体增速不低于行业。未来计划将充电桩业务独立出来(充电桩收入达10亿时),预计届时国内外收入各占1半。 2、收入目标:2023年3.5亿,海外占比30%。 3、出海规划:欧标认证通过,美标还在认证,预计4个月可以认证通过。目前海外的客户包括意大利国网等,通过展会的形式,持续开拓海外市场。 4、国内:国内城投是23年的新增变化,政府直接参与运营比较多,核心是他们认为直接参与可以赚钱了。这方面湖南、湖北进展很快。 5、产品:交流/直流(120-800KW),直流占比70%以上,也在做充电堆,服务广州市场。 6、客户:小鹏、滴滴、广汽的公共的快充桩。以及城投项目(广州公交公司占70%,佛山、中山公交也深度参与)。 7、模块:主要用自产模块,个别项目要求用其他家的模块。 8、毛利率:海外40-45%,国内20-25%。 数字化产业 1、产品构成:UPS电源和IDC,占公司收入65%,是核心现金流。 2、行业增速:15-20%,2022年行业略有压力,后续对IDC有信心,ChatGPT会给IDC带来新技术,产业在研发低能耗IDC。此外IDC需求从消费级转向工商业。 智慧能源 1、产品构成:光伏发电、光伏EPC、充电桩、储能。 2、光伏发电:收入8亿左右,每年5%增长。 3、光伏EPC:带着路条施工,用自身的设备。 4、储能业务:以大储为主,做小部分工商业储能。去年也推出家储产品,把逆变器和储能做一体机。光储一体,向海外小批量出货。去年公告了2.16亿三门峡项目,新疆两个项目0.36+0.3亿,远高于半年度数据(0.1亿)。电池用宁德、亿纬、国轩等。#企业纪要 ——————————— 充电桩业务 1、整体规划:2022年H10.78亿收入,充电桩=1年前的储能,将迎来爆发期,易事特整体增速不低于行业。未来计划将充电桩业务独立出来(充电桩收入达10亿时),预计届时国内外收入各占1半。 2、收入目标:2023年3.5亿,海外占比30%。 3、出海规划:欧标认证通过,美标还在认证,预计4个月可以认证通过。目前海外的客户包括意大利国网等,通过展会的形式,持续开拓海外市场。 4、国内:国内城投是23年的新增变化,政府直接参与运营比较多,核心是他们认为直接参与可以赚钱了。这方面湖南、湖北进展很快。 5、产品:交流/直流(120-800KW),直流占比70%以上,也在做充电堆,服务广州市场。 6、客户:小鹏、滴滴、广汽的公共的快充桩。以及城投项目(广州公交公司占70%,佛山、中山公交也深度参与)。 7、模块:主要用自产模块,个别项目要求用其他家的模块。 8、毛利率:海外40-45%,国内20-25%。 数字化产业 1、产品构成:UPS电源和IDC,占公司收入65%,是核心现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