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能源金属

【金属&华友钴业六问六答

重视华友底部配置价值。一方面,伴随公司Arcadia锂矿投产爬坡以及镍及锂电材料产能释放,有望实现翻倍业绩增长,业绩增速远超行业平均;另一方面,公司仍旧维持翻倍的锂电材料出货量指引,有望实现市占率的大幅提升,真正兑现一体化布局下以成本优势实现格局优化的逻辑。公司有望迎来业绩及估值的双升,成为今年新能源板块触底反弹中具备超额收益的标的。 本篇报告作为华友钴业全解析系列之四,将针对市场关注的6个热点问题进行解答。 【1】2023公司有哪些项目值得期待? 上游资源方面,6万吨华越湿法项目、4.5万吨华科火法项目将满产运行,12万吨华飞湿法项目预计于6月份建成调试;Arcadia锂矿进度喜人,已出产第一批产品,广西锂业5万吨锂盐项目预计将于下半年建成。锂电材料方面,公司前期定增、可转债、浦项二期扩产项目陆续建成达产,公司有望年内达到32.5万吨的三元前驱体产能、15.5万吨三元正极产能。 【2】镍项目的盈利要怎样跟踪? 收入端,MHP及高冰镍均以金属镍、金属钴价格为基准乘以折扣系数所得,考虑到公司一体化布局,也可以硫酸镍价格作为最终实现的销售价格。成本端,除镍矿价格外,湿法、火法可分别关注硫磺、能源价格波动。长期来看,通过湿法MHP、火法镍铁转产至高冰镍,生产至硫酸镍的完全成本有望分别回归至11000-12000美金、12000-14000美金。测算通过湿法冶炼并生产至硫酸镍的全流程利润较火法更高,2022Q4全流程利润在13000美金以上。 【3】金属价格对业绩的影响究竟如何? 一方面,伴随着未来公司镍及锂电材料的放量,公司铜钴锂的利润占比将逐步降低;另一方面,公司项目的强量增也有望使得公司实现弱化周期强化成长的转型。我们基于铜58000元/吨、钴25万/吨、镍18000美元/吨、锂20万/吨,相对保守的金属价格中枢假设,在不同的金属价格下对公司的业绩进行了弹性测算。悲观假设下,公司2023年业绩增速仍高于行业平均。 【4】如何看待华友前驱体的竞争力? 公司2022年前驱体市占率在10-12%位列头部梯队。公司前驱体订单陆续落地,签约客户多以海外市场为主,基于海外市场对三元材料的青睐,公司签订的销售订单将保障新建产能消化。油耗经济性及新车型上市助推,叠加IRA法案扰动及特斯拉降价,美国新能源车市场有望高速增长,华友有望享受超额增速红利。看好今年华友在前驱体市场的突围,市占率进一步提升。 【5】2023年投建项目还需要多少资本开支? 结合公司不同项目股权比例、融资方式以及建设进度,2023年拟支出的资本开支水平在80亿人民币左右。伴随公司项目利润逐渐释放以及GDR融资(发行不超过总股本的10%)落地,公司资金紧张有望逐步缓解。中期来看,公司也将通过如参股政府产业基金、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进行产能扩建,以达到中期产能水平目标。 【6】如何看待华友钴业的估值? 复盘华友钴业的股价走势及驱动因素,公司经历了从由金属价格驱动的周期估值逻辑,向与新能源板块景气相关度更高的一体化锂电材料公司的转化。当前新能源车中游板块估值水平与动力电池预期增速以及盈利分位关联度大,处于历史底部分位。华友钴业长期作为具备格局逻辑的一体化锂电材料标的,有望在板块修复时享受更大的估值弹性。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华自科技(300490):头部客户贡献增量,锂电设备快速修复

【头部客户深度绑定,锂电设备在手订单充足】子公司精实机电是国内老牌锂电设备提供商,化成压床的负压技术,化成分容领域技术优势显著。第一大客户为宁德,其次蜂巢能源、赣锋锂业,其他包括欣旺达、国轩等都是公司合作客户。公司在手订单充足保障未来2-3年稳增。我们认为头部客户黏性较高,基于锂电设备和储能业务并进战略,公司未来与头部锂电厂商将互为供应商,合作进一步加深。且随着设备电源100%自制,公司毛利率有望高于行业平均。 【储能业务产业链成本管控保障高盈利】公司除电芯外全产业链布局,具备PCS、EMS等产品自供能力,产业链成本和品质管控能力较强。另一方面,公司作为电力自动化企业深耕电力系统30余年,凭借资源与政策禀赋,获取优质订单,具备高收益。公司在手自持电站收益表现较优,之后轻资产BTO模式下,以epc换产品的战略思路,现金流和盈利趋好。 风险提示:储能项目建设不及预期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风险。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香港万得通讯社报道,据上海有色网最新报价显示,3月22日,碳酸锂(99.5% 电池级/国产)跌7000.0元报28.8万元/吨,创逾1年新低,连跌38日,近5日累计跌38000.0元,近30日累计跌170500.0元;氢氧化锂(56.5% 电池级粗颗粒/国产)跌5500.0元报37.65万元/吨,创逾1年新低,连跌18日,近5日累计跌21500.0元,近30日累计跌93000.0元。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强烈推荐宇通客车:碳酸锂及电池产业链降价,利好宇通客车

电池价格下降利好整车盈利,销量增长发挥规模效应。过往两年,电池、四大材料和上游原材料都曾出现不同程度的紧缺,各个环节的涨价最后体现为电池价格上涨,整车企业需要承担产业链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无论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盈利都出现了大幅的下降。往后看,电池价格有望下降,整车企业的也将因此受益,盈利有望大幅提高。电动客车单车带电量有150~200度电,单车电池成本在15~20万元之间。2022年宇通客车的总销量为3万台,其中约40%为电动客车。而2016年公司的总销量为7.1万台,其中电动客车的渗透率也近40%。次轮公交车的更新周期,必然带动公司电动客车销量和渗透率的双提升。因此,电池成本下降有望给公司带来客观的盈利弹性。销量增长发挥规模效应,2018年以来,公司的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的绝对额基本上保持不变,但是由于收入下降,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从2018年的8.3%上升到了2022年前三季度的13,5%。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是相对刚性的支出,未来随着收入的增加,这部分支出基本变化不大,预计23年管理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降下降,单车的利润弹性和公司净利率有望快速提升。 宇通出口市场空间大,利润高。2022年,宇通客车出口的新能源客车,单车均价为30万美元(200万元人民币左右),传统车单车均价约为8.5万美元。其中出口新能源车的利润率很高,我们假设出口新能源车单车净利率为17.5%,那么单车净利润为35万元人民币,出口的燃油车净利率按照8%左右算,单车的净利润约为5万人民币。2023年,我们推测公司出口新能源客车约为2000台,出口燃油客车约为5000台,合计贡献利润为10亿。因此,23年海外业务将为公司带来客观的盈利。 海外市场的空间大,中国汽车出海的逻辑在宇通客车上直接体现。疫情前,海外客车市场的规模约25万台,22年恢复到了18万台量级,其中电动客车9000台左右,占比5%。未来假设海外客车市场恢复到25万台,其中电动化比例20%(中国电动客车的比例早已到了40%左右,因此海外20%的电动化是保守假设),也就是有5万台是电动车。按照2022年客车出口数据,平均电动车的均价约为20万美元,燃油车均价假设8万美元。海外客车的市场空间有望达到260亿美元。宇通客车是全球最大客车企业,在客车电动化领域拥有最大的生产规模、最多的在运行车辆,生产经验最丰富,同时,中国电动车产业链在全球具备竞争力。因此,中国汽车出海的逻辑,有望在宇通客车身上直接体现。 客车行业底部反转,七年等一回。电动公交车自14年、15年开始大规模推广,15年公交车销量达到了10万台,16年达到销量的高峰超过12万台,彼时电动车公交车行业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80%。17年到19年之间,公交车行业的年销量仍在8~10万台之间,相比于16年的销量有所下滑,主要原因是16年对后续购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透支,不过行业销量总体仍在销量中枢附近。自2020年疫情以来,公共出行受到了影响,公交车销量大幅下滑,2020年销量为6.6万台,2021年销量到了历史最低5万台,2022年开始呈现好转迹象销量达到了6.1万台。公交车的更新周期为6~8年,理论上从2021年开始,公交车应该进入大规模的更新换代周期,但是由于疫情的影响,导致公交车更新换代周期推迟。我们预计从23年开始,全国各地的公交车将逐步开始更新,客车行业将进入上行周期。宇通客车作为公交车领域的龙头企业,必将充分受益于行业周期上行。 疫情结束旅游出行增加,受益于消费复苏旅游大巴有望增长。疫情结束后,居民旅游出行的意愿增加。各个景区的和旅行公司,在过去三年的时间里,购车比正常年份有所下降,随着游客人数的增加,景区可能会面临缺少大巴车的情况。往后看,旅游大巴车有望进入新的一轮采购高峰。宇通客车在大中型客车领域的市占率有40%左右,将充分享受行业的增长的红利。 维持“强烈推荐”投资评级。客车行业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行业迎来向上周期,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将充分收益。在电池成本下降和规模效应的双轮驱动下,公司业绩有望快速提升。同时海外出口业务有望打开新空间,为公司提供更高的利润弹性。7.89元的要约价格给为投资者提供了极强的安全边际,同时也是大股东给予投资者信心的重要信号。预计22年-24年公司净利润为4.0亿、10.3亿和16.0亿,维持“强烈推荐”投资评级。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锂价或继续下跌,锂矿板块触底将持续波动上行

锂行业:需求骤降致锂价大跌 1、锂价快速回落:截止至最新,工业级碳酸锂网站报价25万元/吨,较22年11月最高点下跌56%;电池级碳酸锂网站报价29.5万元/吨,较22年11月最高点下跌50%;电子盘碳酸锂19.7万元/吨,较22年11月最高点下跌68%。 2、需求季节性大降是主因:1月和2月中国锂盐供给(国产+进口-出口)为10.24万吨LCE,环比去年11月和12月增加2%。1月和2月中国锂盐需求(四大正极及六氟产量反算)为8.43万吨LCE,环比去年11月和12月下降29%。需求大幅下降直接导致锂盐从去年11月和12月短缺1.84万吨到1月和1月过剩1.82万吨。截止至最新,上游锂盐厂库存预计在3万吨以上,上游库存大于缺口主要因下游正极及电池等环节降库存,从之前的两周到一个月降低到一周以内。 3、锂价仍将下跌:二季度虽需求环比将继续改善,但供给也在放量,同时当前锂价锂盐不会减产,预计库存拐头,锂价仍将继续下跌。锂价跌至20万元/吨以下,储能及电动自行车等对成本敏感的需求将释放。锂价跌至15万元/吨以内,高成本产能将陆续减产。只有电动车强复苏(预期带动补库)叠加部分锂盐减产带动库存拐头(或预期),锂价才能真正止跌反弹,短期仍难看到。简单预测锂价跌至15万元/吨概率大,未来中枢预计在10~20万元/吨。 锂矿个股:受电动车预期及锂价双重影响 1、锂矿个股与电动车预期高度相关:赣锋与宁德对比可知,两者走势更加同步。2019/11-2020/8锂价下跌,但赣锋和宁德同步上涨。去年8月底以后,锂价继续上涨,但电动车预期走弱致锂矿跟随电动车产业链走弱。 2、锂价提供超额收益致锂矿个股涨幅更大:锂价从2015/7的4.9万元/吨涨至2017/10的16.75万元/吨,赣锋股价从2015/7的4.52元涨至2017/9的47.92元,两者基本同步。锂价2020/8的3.98万元/吨涨至2022/11的56.75万元/吨,赣锋股价2019/11的15.35元涨至2021/1的106.25元,股票领先价格至少半年。2019/11到2020/8月从6万元/吨跌至3.98万元/吨,但赣锋股价从15.35涨至44.89元,虽有回调,但上行趋势明显。 投资建议 中短期,我们仍不看多锂价,电动车复苏(预期)将带动锂矿板块超跌反弹,锂矿板块底部将持续波动抬升。长期,基于锂价中枢的判断(成本曲线陡峭致低成本矿山持续高盈利),锂矿仍是电动车产业链盈利能力最强的战略资产,已具备投资价值。个股:首推天齐、藏格及永兴,关注融捷、江特、中矿、华友和盛新。 风险提示 锂价带动电动车价下跌但电动车需求仍无改善。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锂电:寻底四问,是否到了反弹窗口?

锂电板块在持续调整1个月后迎来反弹,目前板块是否到了反弹窗口,核心矛盾和反弹空间怎么看,我们简要进行分析: #补贴退坡影响消退、燃油车去库存临近尾声。受补贴退坡叠加春节影响,1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降至39万辆、环比下滑48%,2月修复至50万辆、环比增长28%。从跟踪的周度上牌看,3月1-3周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恢复至33%-35%,已超过2022年11-12月的渗透率,表明补贴退坡的影响已经消退,3月批发有望恢复至55-60万辆。对于终端需求,市场另一个担忧的因素是燃油车价格战,但从实际跟踪来看,典型燃油车企库存在积极去化,降价窗口也仅在3-4月;且高频数据显示对新能源车销量影响有限,对此的担忧也有望缓解。 #资源降价预期导致中游去库存、目前也有望修复。在本轮调整中,锂电中游的景气波动是要大于终端的,核心还是产业链进行了“去库存”策略,根据我们的测算,目前新能源乘用车库存在1个月左右,动力电池库存在2-3个月,绝对值的确较大、但相对比值在历史上并不高(宁德时代2022Q4末的存货周转率恢复到历史偏高位),因此判断资源降价预期、春节淡季是去库存的主因。近期亚洲金属网等平台的碳酸锂报价跌破30万,期货价跌破20万,当前价格下,中游企业再去库存的动力或也有所缓解,若后续景气修复,电池厂适当加库存,会进一步助推产业链需求改善。 #产业链过剩导致降价、快速缩进至底部盈利。除了需求波动,过去两年高速扩张导致的产能过剩,也在2022Q4-2023Q1造成产业链价格显著下行,按目前时点的市场价格(非报表均价、不考虑库存波动)计算,电池、电解液、结构件的高成本企业已亏损或微利,负极盈利区间也降至历史最低,如果按产业链中长期能实现的合理回报推算单位盈利,当前的下降空间也有限,中期盈利能力已无泡沫。若从短期变化上看,一季度受行业淡季、原材料降价影响,产业链利润普遍有所承压,二季度随部分环节仍有降价压力,报表口径也可能有积极修复。 #板块或迎反弹窗口、推荐盈利底部龙头与新方向。落地到投资方面,锂电板块的悲观预期在股价反应是比较充分的,一是估值上2023年锂电池在20-25倍,材料在15倍左右;二是锂电材料从2022Q3开始机构持仓下降,2023Q1板块进一步减仓,当前交易拥挤度明显改善;因此若板块有积极的边际变化或事件催化,或存在可观的修复空间。对应环节方面,主产业链推荐盈利相对稳定、龙头优势明显的电池、结构件,以及左侧配置盈利逐步见底的电解液、隔膜、负极低成本龙头;此外,看好景气相对独立的充电桩、电动重卡等新方向,以及钠电、PET、4680等新技术。 近期专题: 1、锂电产业链去库存到了什么位置? 2、如何看待电池龙头的“锂矿返利”计划?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1-2月锑价格上涨促进锑矿进口和减少锑锭及锑白出口

锑矿:1月进口为5,746吨(俄罗斯2,233+塔吉克1,280+澳洲981+缅甸296),2月进口为3,507吨(俄罗斯1,252+塔吉克1,463+澳洲167+缅甸0)。1-2月累计进口9,254吨,同比+126%/+5,185吨,主要因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同比显著增加所致。但2月湖南对印度出口1,020吨,去年同期为0。1月和2月进口单价分别为3.1和2.37(万元/吨)。 锑锭:1月出口为336吨(日本173+荷兰/比利时146),2月出口为553吨(日本120+荷兰/比利时289)。1-2月累计出口888吨,同比-53%/-1,010吨,主要因出口至美国及荷兰同比显著下降所致。1月和2月出口单价分别为8.01和8.37(万元/吨),较去年同期均上涨。 三氧化二锑:1月出口为2,858吨(美国1,238+印度396+日本210+韩国240),2月出口为2,819吨(美国872+印度297+日本258+韩国254),1月和2月累计出口5,676吨,同比-10%/-638吨,主要因出口至美国同比下降所致。1月和2月出口单价分别为6.76和6.84(万元/吨),较去年同期均上涨。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锂电大涨点评:碳酸锂价格跌破30万元/吨,产业链整体受益

今日锂电板块大涨,其中电池-蔚蓝锂芯涨10%、国轩高科涨8.2%,亿纬锂能、宁德时代涨幅超3%,此外,正极-厦钨新能、隔膜-星源材质、负极-杉杉股份、结构件-科达利均有2-3%的涨幅。我们认为主要系碳酸锂价格加速下跌超出市场预期,利好中下游环节盈利。 产业链盈利边际改善。根据上海有色网数据,电池级碳酸锂均价已到29.5万元/吨,跌6500元,不到一个月跌幅已超10万元,下跌速度超出市场预期。锂价回归下,电池成本将显著下降。根据测算,碳酸锂每下跌10万元,电池成本降低60元/kwh,中下游企业的盈利边际改善,为后续的降低提供空间,有利于中期需求的刺激。 油车降价将迅速消化,下游需求有望迎来复苏。2月新能源车销量52.5万辆,同环比+559%/29%,最新一周(3.6-3.12)的上险量数据显示,乘用车上险31.37万辆,同比-9%,而新能源车上险10.82万辆,同比+9%,显示了市场韧性。传统油车的大幅度降价短期会形成竞争,但Q2库存迅速消化后价格将企稳,而电动车还有降价空间,相比燃油车性价比优势明显,整体电动车需求预计在Q2-3快速复苏,从而拉动整体需求。 碳酸锂持续降价的背景下,建议增持盈利显著改善的电池:性价比最高的龙头宁德时代;二线电池建议关注储能占比高、有资源优势的:亿纬、鹏辉、国轩、派能;中游关注价格底部的电解液:天赐、新宙邦、多氟多;格局稳定的结构件-科达利、震裕科技。需求景气度较确定的充电桩:盛弘股份、通合科技、绿能慧充、炬华科技。新技术建议关注4680——东山精密、东方电热、甬金股份。以及今年需求最强的美国锂电产业链-杭可科技。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锂价大跌点评:基本见底,进场正当时

事件:今日常州碳酸锂2304合约价格跌破20万元/吨,收盘在19.2万元/吨,跌幅为10.9%。 锂价继续下探空间有限,盈亏比好。今日电碳现货也跌破30万,虽然当前下游需求恢复不及预期叠加上游锂盐持续累库出货压力增长,市场悲观情绪蔓延,但我们认为碳酸锂价进一步的下跌空间有限,交易盈亏比好转。 海外锂矿支撑锂盐价格,下游需求加速复苏。海外上半年锂精矿在6000美元左右,折合碳酸锂40万,这部分产量占到全球锂矿的约20%。同时国内锂矿现货基本在4800-5000美元,折合约30万,国内锂盐有望得到支撑。按照碳酸锂30万,50kWh带电量计算,单车电池成本较22Q4下降1万元,能有更多让利空间,刺激销量弹升。 供应端回归理性,行业步入良性发展正轨。目前锂盐跌到20-30万,不少品位低锂矿和盐湖远期收益被严重压缩,未来进展或将不及预期。同时废渣提锂、废旧电池回收锂资源等成本较高,后续增量或将减少。整个行业有望回归理性、良性的发展轨道。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锂电:寻底四问,是否到了反弹窗口?

锂电板块在持续调整1个月后迎来反弹,目前板块是否到了反弹窗口,核心矛盾和反弹空间怎么看,我们简要进行分析: #补贴退坡影响消退、燃油车去库存临近尾声。受补贴退坡叠加春节影响,1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降至39万辆、环比下滑48%,2月修复至50万辆、环比增长28%。从跟踪的周度上牌看,3月1-3周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恢复至33%-35%,已超过2022年11-12月的渗透率,表明补贴退坡的影响已经消退,3月批发有望恢复至55-60万辆。对于终端需求,市场另一个担忧的因素是燃油车价格战,但从实际跟踪来看,典型燃油车企库存在积极去化,降价窗口也仅在3-4月;且高频数据显示对新能源车销量影响有限,对此的担忧也有望缓解。 #资源降价预期导致中游去库存、目前也有望修复。在本轮调整中,锂电中游的景气波动是要大于终端的,核心还是产业链进行了“去库存”策略,根据我们的测算,目前新能源乘用车库存在1个月左右,动力电池库存在2-3个月,绝对值的确较大、但相对比值在历史上并不高(宁德时代2022Q4末的存货周转率恢复到历史偏高位),因此判断资源降价预期、春节淡季是去库存的主因。近期亚洲金属网等平台的碳酸锂报价跌破30万,期货价跌破20万,当前价格下,中游企业再去库存的动力或也有所缓解,若后续景气修复,电池厂适当加库存,会进一步助推产业链需求改善。 #产业链过剩导致降价、快速缩进至底部盈利。除了需求波动,过去两年高速扩张导致的产能过剩,也在2022Q4-2023Q1造成产业链价格显著下行,按目前时点的市场价格(非报表均价、不考虑库存波动)计算,电池、电解液、结构件的高成本企业已亏损或微利,负极盈利区间也降至历史最低,如果按产业链中长期能实现的合理回报推算单位盈利,当前的下降空间也有限,中期盈利能力已无泡沫。若从短期变化上看,一季度受行业淡季、原材料降价影响,产业链利润普遍有所承压,二季度随部分环节仍有降价压力,报表口径也可能有积极修复。 #板块或迎反弹窗口、推荐盈利底部龙头与新方向。落地到投资方面,锂电板块的悲观预期在股价反应是比较充分的,一是估值上2023年锂电池在20-25倍,材料在15倍左右;二是锂电材料从2022Q3开始机构持仓下降,2023Q1板块进一步减仓,当前交易拥挤度明显改善;因此若板块有积极的边际变化或事件催化,或存在可观的修复空间。对应环节方面,主产业链推荐盈利相对稳定、龙头优势明显的电池、结构件,以及左侧配置盈利逐步见底的电解液、隔膜、负极低成本龙头;此外,看好景气相对独立的充电桩、电动重卡等新方向,以及钠电、PET、4680等新技术。 近期专题: 1、锂电产业链去库存到了什么位置?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碳酸锂期货大幅跌价,看好电动车+储能需求恢复!

事件:今日无锡盘碳酸锂4月期货跌9.5%至19.5万元/吨,锂电成本大幅下降。我们测算碳酸锂20万元/吨时,对应523成本将下降至0.72元/wh,较22Q4下降0.24元/wh,回到21Q4水平;铁锂成本将下降至0.56元/wh,较22Q4下降0.2元/wh,回到21Q3水平。按50kWh带电量计算,对应三元/铁锂单车电池成本较22Q4下降1-1.2万元。 碳酸锂价格基本阶段性见底,动力及储能需求有望明显恢复。23年开始电动车需求弱于预期,主要系国补取消和燃油车降价去库存影响。我们认为此轮碳酸锂下跌带动电池成本下降,叠加钴镍价格下行和中游材料降价,电动车成本压力大幅改善,且4月底上海车展新车型密集发布,看好车企订单5月逐步恢复,6月有望完全恢复正常。我们预计23年国内电动车销900万辆+,维持30%+增速,全球销1300万辆+,同增30%+。储能电池成本降低,经济性进一步提升,我们预计23年储能电池需求250GWh+,同增90%+,看好储能需求持续高增。排产看,产业链2月环比增10-20%,3月预估环比10%,由于产业链Q1处于去库存状态,我们预计3-5月弱复苏,6月起有望完全正常。 [Rose]观点重申:目前电动车仍为基本面、估值、预期最低点,我们看好4-5月盈利低点出现+订单恢复后板块反弹,首推电池(宁德,亿纬,派能,鹏辉等)、结构件(科达利)盈利相对稳定环节,同时重点布局竞争力强化的一体化负极(璞泰来,尚太)和电解液龙头(天赐,新宙邦)! 风险提示:销量不及预期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202303211-2月锂矿进口超预期、碳酸锂及氢氧化锂进出口符合预期

锂矿:1月从澳大利亚进口32.84万吨,同比+93%;2月从澳大利亚进口26.52万吨,同比+46%。1月和2月累计进口7.42万吨LCE,同比+71%/+3.07万吨LCE,增加超预期。1月和2月从澳大利亚进口均价为3.14万元/吨和3.01万元/吨,较去年12月的2.74万元/吨的价格环比继续上涨,主要因为锂矿调价周期慢于国内锂盐。 碳酸锂:1月进口1.21万吨,同比+15%;2月进口0.95万吨,同比+58%。1月和2月累计进口2.15万吨,同比+31%/+0.51万吨,符合预期。1月和2月出口均价分别为42.84万元/吨和54.07万元/吨,较去年12月的38.47万元/吨环比继续上涨,主要因进口锂盐价格调价比国内慢。 氢氧化锂:1月出口0.96万吨,同比+33%;2月出口1.03万吨,同比+127%。1月和2月累计出口2万吨,同比+70%+0.82万吨。1月和2月出口均价分别为38.54万元/吨和41.09万元/吨,较去年12月的33.09万元/吨环比继续上涨,主要因出口调价和澳大利亚锂矿联动。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锂价加速下行至20W,看好需求复苏

据我们了解,目前正极厂碳酸锂采购价格已经跌至30万元/吨以下,甚至有电池公司已直接采购到20万元/吨,根据近两年新增锂矿碳酸锂生产成本在10-20万元/吨判断,锂价第一轮底在20万元/吨。碳酸锂价格的加速下行到见底,一方面反映行业去库存阶段有望结束,另一方面,碳酸锂降价可大幅降低电池成本,从而降低整车、储能成本,叠加油车降价接近尾声,行业放量在即。碳酸锂价格每下降10万元/吨,电芯成本下降0.07元/wh,50度电车成本下降3500元。此轮碳酸锂价格从去年高点60万元/吨下降至20万元/吨,电芯成本下降0.28元/wh,50度电车成本下降1.4万元。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新能源锂电中看好格局好、有新技术的环节具备超额收益,推荐电池结构件龙头科达利

格局好:结构件行业在锂电产业链中头部份额集中,CR2约60%,竞争格局好。格局好是锂电产业链中的稀缺属性,科达利作为行业龙头,盈利能力稳健,业绩增长的确定性强 新技术:2023年是4680电池放量元年,未来需求增速快,4680电池在结构件上有升级,制造门槛高。公司4680电池结构件已率先实现批量出货,享受行业增速红利期 锂电预期改善中,看好格局好、有新技术的环节具备超额收益,推荐电池结构件龙头科达利。预计公司未来两年复合增速在40%以上,公司当前市值对应2023年PE仅为21倍,继续重点推荐 详细的分析可参考我们最近外发的两篇行业系列深度报告以及公司的点评报告 ! 新能源汽车组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中伟股份(300919)首覆报告:锂电前驱体全球龙头,一体化协同效应显现

【前驱体全球龙头,22年业绩高增】根据鑫椤资讯数据,2022年上半年,公司三元前驱体市场占有率为26%,四氧化三钴市场占有率为25%,均保持行业第一。2022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约15.1亿元-15.7亿元,同比增长60.82%-67.21%。 【产能稳步增长,镍冶炼项目加速降本】2022年末公司三元前驱体产能约33万吨/年、四氧化三钴3万吨/吨,预计到2023年末公司产能将超过50万吨。镍保障方面,通过募投项目及印尼基地其他在建项目的陆续建设投产,公司预计2022-2024年末将分别拥有冰镍产能2、13.50、19.50万金吨。 【产品端全体系覆盖,向下联合多重客户】目前公司已实现镍系、钴系、磷系、钠系四大材料体系全覆盖,且均实现大规模量产化。公司客户覆盖主流正极厂,同时布局电池厂,参与中创新航H股基石投资、投资瑞浦兰钧等,产业向下一体化正在推进。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2022-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15.17、26.20、35.01亿元,对应EPS分别为2.26 、3.91、5.22元,对应PE为30、18、13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供应、价格波动风险;技术路线替代风险。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锂电|更新:供给侧加速出清,看好跑出竞争力的全球化龙头-0319

——————————— 锂价加速下行至20W,看好需求复苏 据我们了解,目前正极厂碳酸锂采购价格已经跌至30万元/吨以下,甚至有电池公司已直接采购到20万元/吨,根据近两年新增锂矿碳酸锂生产成本在10-20万元/吨判断,锂价第一轮底在20万元/吨。碳酸锂价格的加速下行到见底,一方面反映行业去库存阶段有望结束,另一方面,碳酸锂降价可大幅降低电池成本,从而降低整车、储能成本,叠加油车降价接近尾声,行业放量在即。 碳酸锂价格每下降10万元/吨,电芯成本下降0.07元/wh,50度电车成本下降3500元。此轮碳酸锂价格从去年高点60万元/吨下降至20万元/吨,电芯成本下降0.28元/wh,50度电车成本下降1.4万元。 投资建议 需求侧增速放缓,供给侧加速释放是目前电车行业共识(也基本反映在股价中),激烈的竞争态势的确是不利因素,但也是优秀的公司脱颖而出的必由之路。 结合一季报表现+海外布局,我们认为宁德、亿纬、科达利表现较佳,现更新基本面情况如下: 【宁德时代】 Q1盈利有望稳中有升。中长期放量上,和福特的工厂获得补贴,欧洲版IRA限制不大,边际利好公司欧美市场份额发展,此外电动重卡、电动船舶等新增市场,公司优势显著,有望进一步打开公司中长期增长空间。 我们预计23Q1电池出货在70-80G,同增50%左右,归母净利润70-80亿元,同增700%+。 同时,看好预计公司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450亿元,对应当前PE 22X。 【亿纬锂能】 这轮下跌主因是市场担心宁德对二线的压制,而公司只需证明【市占率和盈利能力】,23年动力国内市占率目标5%及以上(22年在2%),动力客户系广汽、哪吒、小鹏、合众等(努力成为多家车企的一供),且下游客户特别是广汽销量良好(3月销量有望达4W+,公司主供跑量的AION Y Younger),随着客户的陆续放量,公司收入有望逐月提升。 预计23Q1实现收入120亿元,归母净利润10亿元+,同增100%+,预计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61亿元(考虑了8亿元+股权激励费用),考虑转债后对应23X。 【科达利】 材料环节中最早出清的,也是最早跑出竞争力的公司(行业老二结构件业务已出现亏损),公司份额继续提升。 海外布局进展领先(3年前就在建设欧洲工厂),预计23年海外工厂实现收入10亿元,盈亏平衡,24年实现收入20亿元,净利率超国内(10%),经营杠杆再次带动利润率提升。 预计23Q1实现收入20-30亿元(3月收入达10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2亿元+(此前市场预期2),预计23年实现收入150亿元,归母净利润15亿元,考虑定增后对应23X。 ———————————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中伟股份(300919)首覆报告:锂电前驱体全球龙头,一体化协同效应显现

【前驱体全球龙头,22年业绩高增】根据鑫椤资讯数据,2022年上半年,公司三元前驱体市场占有率为26%,四氧化三钴市场占有率为25%,均保持行业第一。2022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约15.1亿元-15.7亿元,同比增长60.82%-67.21%。 【产能稳步增长,镍冶炼项目加速降本】2022年末公司三元前驱体产能约33万吨/年、四氧化三钴3万吨/吨,预计到2023年末公司产能将超过50万吨。镍保障方面,通过募投项目及印尼基地其他在建项目的陆续建设投产,公司预计2022-2024年末将分别拥有冰镍产能2、13.50、19.50万金吨。 【产品端全体系覆盖,向下联合多重客户】目前公司已实现镍系、钴系、磷系、钠系四大材料体系全覆盖,且均实现大规模量产化。公司客户覆盖主流正极厂,同时布局电池厂,参与中创新航H股基石投资、投资瑞浦兰钧等,产业向下一体化正在推进。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2022-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15.17、26.20、35.01亿元,对应EPS分别为2.26 、3.91、5.22元,对应PE为30、18、13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供应、价格波动风险;技术路线替代风险。 电新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锂电价格数据高频追踪

资源品价格锂价和镍价下降,金属锂、碳酸锂和硫酸镍价格分别下跌170元/千克、25元/千克、2元/千克;电芯方面,三元电池和铁锂电池价格分别下跌0.05元/瓦时和0.05元/瓦时;锂电材料价格方面,正极NCM523、NCM622、NCM811和LFP价格分别下降2.20万元/吨、2.20万元/吨、1.90万元/吨和0.40万元/吨;国内电解液和6F价格分别下降0.05万元/吨和1.00万元/吨;国内主流中端负极价格下跌0.40万元/吨;三元前驱体价格下跌0.30万元/吨,液碱价格下跌21元/吨,PVDF价格下跌1万元/吨。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则言咨询】锂电产业链跟踪

碳酸锂跌价速度大超预期,本周电碳来到26万/吨,工碳低至23万/吨,距离20万“口号”只有一步之遥。正极的大幅跌价也让电池厂、车企都大感意外,再次默默降低了生产量,本周需求出现进一步萎缩。 受需求不振影响,磷源、铁源近一个月来价格也都疲软,而由于FP价跌利薄之后,大家普遍对原料有强烈的降价诉求。 还是没有行情,接着熬。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

电车相关-欧洲关键原材料法案:锂电产业链欧洲建厂较为完善,影响不大

——————————— 战略性原材料:锂电池极(Lithium – battery grade)、镍电池极(Nickel – battery grade)、天然石墨电池极(Natural Graphite – battery grad)、铜(Copper)、钴(Cobalt)。 关键性原材料:锂(Lithium)、锰(Manganese)、天然石墨(Natural Graphite)、镍电池极(Nickel – battery grade)、磷矿、磷(Phosphate rock、Phosphorus)、铜(Copper)、钴(Cobalt)、镁(Magnesium)。 1、 战略原材料自供比例:到2030年,欧盟自有供应的占欧盟总消费需求比例在开采、加工、回收端分别占比10%、40%、15%。 2、 战略原材料采购多样化:到2030年,欧盟在任何相关加工阶段对每种关键原材料的年消费量可以依赖于第三方国进口,但任何一个第三方国的消费量不超过欧盟年消费量的65%。 综合来看,关键原材料涉及到【正负极、铜箔】,且正极向上延申到【锂、镍、钴】,目前正极在欧洲有产能的系当升科技(规划10万吨),负极(璞泰来在规划)、铜箔暂无。 此外,电池端有宁德匈牙利工厂规划100G,亿纬锂能匈牙利工厂规划20G,结构件-科达利德国、瑞典、匈牙利合计产值约20亿元+(已投产),隔膜-恩捷匈牙利工厂4亿平(差不多建成),星源材质亦有欧洲产线,铝箔-鼎胜(现有3万吨)。 我们认为欧洲关键原材料法案对电车产业链影响不大,单一第三方不超过65%的限制,通过欧洲本地化建厂配套即可,目前看,锂电产业链在欧洲建厂进展较快,而较慢的负极、铜箔有望加速,继续看好全球化的产业链龙头。 ———————————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除。